相关内容列表:
六月防病提示:暑假相关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9-07-04

   暑假防病提示

近日,天气炎热,温度明显升高,是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也是乙脑、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高发季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先呈水样便,后转为黏液或脓血便,症状较重者或儿童病例中一部分可发展成中毒性菌痢,危及生命。该病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感染对象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及成年人。该病在预防上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不吃不卫生、不洁食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小于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该病的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迄今对手足口病尚无疫苗,亦无特殊的抗病毒药物。因此,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的有力措施。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机构,坚持检诊制度,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口腔和手、足等处,同时做好日常用具的消毒。

高温中暑

由于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丧失,导致电解质丢失,循环血量减少致使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肌肉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现高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死亡。高温下作业人员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补充含盐的水分,工作场所要加强通风降温,调整作息时间等。产妇、老年、体弱者更应注意居室通风降温,穿着不宜过多,劳逸结合,多补充水分和营养。

乙型脑炎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起病,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或出现呼吸衰竭死亡。流行季节为7~9月份,7月下旬~8月上旬是发病高峰季节。十岁以下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如发现持续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就治良机生。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本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临床表现为眼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经水传播是本病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污染有眼分泌物的手,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毛巾、手帕、脸盆、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本病于夏秋季节流行,其中8-9月为流行高峰,多见于成人。居住条件拥挤、环境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助本病传播。预防上应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不公用毛巾、浴巾、手帕等习惯;流行期间,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要加强管理和消毒;游泳馆要加强对泳客的检查。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除做好上述疾病预防外,广大市民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在游泳、嬉水及游玩时的安全教育,防止发生溺水、烫伤等意外伤害事故。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西路292号 邮编:200232 总机:021-6456570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