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2019学年课程计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9-11-25

 

 

学校于1965年建校,现为徐汇区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于2011年成为上海市首批新优质项目学校。学校师资力量合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1%,中学一级教师占57%,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占100%(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现被评为市区级各类骨干教师四人次,现有校骨干教师十余人。学生来源为就近入学地段生源。近年来,在徐汇区教育局、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上海师大附中、徐汇滨江学区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近几年来,学生学业质量平稳发展,屡次荣获国家级、市级、区级奖项。学校也曾荣获了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

学校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和要求,全面落实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树正气、存志气、怀才气、显朝气”灵气学生的育人目标,在执行市教委课程计划的基础上,优化三类课程建设,建设“灵悦课程”,深化“灵动教育 绿色校园”办学特色的内涵建设。

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促进教师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校的育人效能。学校积极探索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同时努力开发学校的校本拓展课程,形成近四十门拓展课程,培育了“室内吹奏、动漫、龙华魂、建筑文化看世界、未来梦工场”等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充分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享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一、背景分析

1.上海市课程计划的变化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使用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采用开卷形式(或以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

学校在课程实施中,不得组织学生购买未经国家或上海市审查通过的书本资料(包括教学用书和教辅材料),不得擅自使用未经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境外原版(或改版)的教材。

切实落实中小学课程方案,保证生命科学课程总课时数为102。历史学科每周3课时。

学科类、活动类(含体育活动)拓展性课程八年级每周3课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分配学科类、活动类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的课时。

2.学校课程的SWOT分析

学校SWOT分析表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T(威胁)

课程内容

包含国家课程及自主开发的拓展课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施,修订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架构。

市区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学区化建设,整合社会资源,补充课程内容

课程的丰富性仍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组织实施

严格执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市教委年度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需要进一步推进、完善,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滨江学区学科工作坊等研修共同体建设

课程活动注重实践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及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给课程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课程管理

正在逐步精细化

管理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各种教学调研活动和教研活动;市新优质项目学校集群发展

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给课程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课程评价

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

结合中考改革探索修订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应的评价方案

以“绿色指标”为指引,对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完善评价方案,开展课程评价

中考改革的变化

资源情况

徐汇滨江、京剧院、龙华烈士陵园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特色课程开发提供了资源。

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不强

依托滨江学区,开发地域课程;区级创新实验室的建成

学生需要了解地域文化,发展特长

1)成绩与发展

我校立足校本实际,在充分尊重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设施,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挖掘本校教师的潜能,依托学区化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沉淀了一批“活动类”课程,逐步形成富有价值的校本特色课程群。

新学期滨江学区第三轮建设的启动,四大教育工程的区域化联动实施将助推学校内涵建设。

 《徐汇区关于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行动法案》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如何较好应对中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给学校提出了严峻考验。

2)问题与反思

①学校课程建设逐步系统化,但是仍需围绕育人目标,梳理以“七大模块”为核心的“灵悦课程”体系,研究分年级实施的策略;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全面而充分发展的需求。

②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变,总结了一些有效教学方法、范式、案例等,课堂开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中,如何更好融合思维品质、学科德育还需要研究与实践。

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需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区《学科指南》,逐步编制校本《学科手册》。

④需要进一步整合地域特色课程,推进“我爱动漫创新实验室”、“我爱管乐创新实验室”、“我爱科创创新实验室”等校本特色课程群建设,使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满足学生需求。

二、课程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灵气学生”。

(二)课程发展目标

在课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志趣,在课程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在课程活动中优化学生的人格构建,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享受自我成长的快乐。

(三)教师发展目标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扎实、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灵慧教师”队伍。

课程结构

(一)学校课程整体框架图

(二)学校课程结构表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课程选择

课程名称

语言与

素养

基础型课程

必修

语文、写字、英语

校本

拓展型课程

自主选修

文言文阅读和积累、现代文经典名作赏析、国学经典弟子规、篆字篆刻、优秀文学作品鉴赏与探究、苏轼诗文欣赏、寻根之旅、初中作文进阶化训练、典范英语等

校本

探究型课程

自主必修

小课题探究活动

校本

社团课程

自主选修

语文课本剧、经典诵读活动、读书节,英语课本剧、英语节等

数学与

逻辑

基础型课程

必修

数学

校本拓展型课程

自主选修

趣味数学、思维拓展训练、三阶魔方、围棋入门等

校本

探究型课程

自主必修

小课题探究活动等

校本

社团课程

自主选修

数学思维训练等

科技与

生活

基础型课程

必修

物理、化学、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劳动技术

校本拓展

课程

自主选修

区级“我爱科创”创新实验室课程(初阶、中阶、高阶)、生活中的物理学、机器人课程、模型制作、生物与环保、编织、丝网花制作、舌尖上的中国、动画制作

校本

探究型课程

自主必修

科技类小课题探究活动

校本

社团课程

自主选修

科技节、科技比赛活动、自然博物馆等科学场馆考察活动、“根与芽”环保社团活动等

社会与

文化

基础型课程

必修

政治、地理、历史

校本

拓展型课程

自主选修

地理拓展、建筑文化看世界

校本

探究型课程

自主必修

学生主题式人文探究、龙华地域文化探究等小课题探究活动

校本

社团课程

自主选修

时政竞赛、龙华滨江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对外交流活动等

艺术与

情操

基础型课程

必修

音乐、美术、艺术

校本

拓展型课程

自主选修

市级“我爱动漫”创新实验室课程(卡通手绘、电脑绘画启蒙、电脑创新绘画)、区级“我爱管乐”创新实验室(木管合奏、铜管合奏、打击乐等)、鼓号入门及队列表演、陶笛、葫芦丝、舞蹈、京剧等

校本

探究型课程

自主必修

小课题探究活动

校本

社团课程

自主选修

管乐队、合唱队、音乐欣赏活动、龙华滨江美术馆等艺术场馆考察活动、动漫社团活动、高雅艺术观摩活动、艺术比赛活动、艺术节等

身心与

健康

基础型课程

必修

体育与健身、心理健康

校本

拓展型课程

自主选修

“活力体育”系列课程(乒乓球、篮球、排球、空手道、跆拳道等)、成长之道、健康快乐生活、心理专题讲座等

校本

探究型课程

自主必修

小课题探究活动

校本

社团课程

自主选修

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田径队、体育节、体育专项比赛活动,心理咨询室活动、心理活动周、上海市青春健康俱乐部活动等

个性与

德性

基础型课程

必修

道德与法治、社会

校本

拓展型课程

必修

 “龙华魂”系列课程、专题教育、社会实践、班团队活动等

校本

探究型课程

自主选修

小课题探究活动

校本

社团课程

自主选修

“小繁星”学生公益社团活动等

 

四、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年级

周课时

课程  科目  

预初年级

初一年级

初二年级

初三年级

基础性课程

语文

4

4

4

4

数学

4

4

4

5

英语

4

4

4

4

道德与法治

1

1

2

2

科学

2

3

 

 

物理

 

 

2

2

化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理

2

2

 

 

历史

 

3

3

 

社会

 

 

 

2

音乐

1

1

 

 

美术

1

1

 

 

艺术

 

 

1

1

 

 

1

1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劳动技术

2

1

2

 

信息

2

 

 

 

拓展型课程

体育活动

2

2

2

2

心理健康

0.5

 

 

 

写 字

1

1

1

 

语文拓展

 

 

 

1

英语拓展

1

1

 

1

典范英语

0.5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社区服务

每学年2周

社会实践

探究型课程

探究课

1

1

 

 

数学探究

1

1

1

 

英语探究

 

 

1

 

物理探究

 

 

 

1

化学探究

 

 

 

1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注:生命科学课程在初二、初三年级,需另安排2天的校外课堂探究实践活动

(二)学校一日活动安排

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8:00—8:15

升旗仪式、早操

8:15—8:55

第一节课

9:05—9:45

第二节课

9:55—10:00

眼保健操

10:00—10:40

第三节课

10:50—11:30

第四节课

11:30—12:40

午餐、午休

12:40—12:55

午会

12:55—13:25

第五节课

13:35—14:25

第六节课

14:35—14:40

眼保健操

14:4015:20

第七节课

15:3016:10

学生活动

五、课程实施

(一)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严格执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市教委年度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2、立足校情,以区“两全”教育质量观为指导,进一步打造“灵睿课堂”,建设“灵悦课程”,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梳理完善以七大模块(语言与素养、数学与逻辑、科技与生活、社会与文化、艺术与情操、身心与健康、个性与德性)为核心的“灵悦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建设特色课程),修订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

2)开展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有效落实基础型课程实施,修订《学科教学指南》、《学科教学手册》框架要素,推进课程标准校级转化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3)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品质,探索统整课程,建设优质课程,提升特色课程。对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评价方案和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实施“星级拓展课评选”工作。

4)以教研组备课组研修为平台,以课型研究为抓手,开展基于学情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研究,结合“学与教”课堂教学变革的深入实施,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灵睿课堂”打造。

5)探索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实施,提升教师对教学的科学整体把握。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重构“学”与“教”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和课堂评价体系,导向课堂教学转型,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范式研究。初步形成具有学科学段特征和课型特点的有效课堂范式,积累有效课堂教学课例。

7)立足生情,研究各年级和各学科的薄弱环节及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完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常规管理机制和工作规范,发挥教导处指导功能,有效落实“教学五环节”(继续研究作业、评价的有效实施;加强优良率/及格率/合格率策略研究),确保各年级各学科的质量。

8)开展“绿色指标评价”和“中考评价改革”专题研究。探索绿色指标导向的校本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寻找提升质量的绿色高效的策略方法及有效应对中考改革的路径与举措。对接中考改革,探索地理学科与生命科学学科整合案例等专项研究。

9)定期开展教学调研和指导,以常规调研、备课组专项研讨和年级开放日等为载体,加强教法研究和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继续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1)根据拓展型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教学设计应有所不同的要求,教学设计要注意动态性、灵活性和生成性。

2)任课教师要认真准备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按时到岗点名,不迟到,不拖堂。有未到的学生,及时通知班主任或教导处,保证学生出勤率。上课时把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要求到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治意外事故发生。

3)每次拓展课后,组织学生清理教室,保持教室原有的整洁,以便于后面上课使用。

2、对学生的要求

1)拓展型课程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主动学习、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积极,遵守学习纪律。

2)认真上好拓展课,不得迟到、缺席,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并且完成拓展课的学习任务。

3)每名学生四年中必须修满六-八门课程和二次专题教育。

(三)探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1)根据学校探究型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教学设计应有所不同的要求,教学设计要注意动态性、灵活性和生成性。

2)教师要加强在学习过程的指导首先注意在学习方法、学习方向、学习品质方面的指导。其次,注意指导的策略,教师在指导中要多采用一些激励的措施,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发,经常的鼓励学生学习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外,根据初中学生好胜心强,兴趣点多,往往不能持久,而且耐挫力弱的特点,因此教师结合教学指导,对学生多进行经常性的情感投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多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正面的评价,取得好的指导效果。

2、对学生的要求

1)对探究型课程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主动学习、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积极,遵守学习纪律。

2)自主或参加一个课题小组,积极完成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探究学习报告(或科学实验报告、或社会考察报告、或创新作品说明)。

3)在学习期间能认真查找资料、收集各种信息,能掌握和使用几种学习方法、能独立思考,在学习中有创造精神。熟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能做到合作学习,重视团队精神。

(四)专题教育和班团活动要求

1、全面落实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树正气、存志气、怀才气、显朝气”灵气学生的育人目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于专题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多样性、重复性,实施的时效性、科学性、系统性,评价的过程性、表现性和真实性等特点,确定教育活动主题。

2、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教育性、感染性,以促进灵气学生的培养和班级凝聚力的增强。

3、专题教育和班团活动要多形式多途径。可以依托各类社会资源,利用校内外各类公共资源,促进校内与校外、社区与家庭的合作,共同推进专题教育的实施。组织实践体验活动,强调体验、感悟和参与,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使专题教育实施更具直观性、形象性。

(五)学校特色课程实施要求

1、以进一步完善动漫、管乐、龙华魂、建筑文化看世界、我爱科创等已有的课程为龙头,依托滨江学区学区内特色资源和各校资源,开发特色课程,逐步丰富校本特色课程群。

2、结合教师个性特长与专业优势,突破学科界限和学校界限,建设教师合作化平台,共同开发校本拓展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沉淀优秀校本拓展课程。

六、课程评价

(一)基础型课程的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原则: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

推行综合评价方式,以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为引领,通过观察了解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验等情况,参考学生评价,进行教学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基础型课程学习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发展组成,各占评价总分的10%

结果性评价:大考成绩40%,中考成绩30%,平时成绩20%

(二)拓展型课程的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原则: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

2.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标准:坚持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1)提倡在拓展性课程中实施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2)不同的科目性质可制定不同的评价计划,可以采取考试(查)、小论文、小组研究课题、课堂表演、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

3)对于学习过程认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应当给予奖励学分。

4)评价按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开展过程性评价。

5)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评价”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学校课程管理领导小组以校长为核心,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审核、解释,每学期有针对性的召开课程管理的工作会议,研究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等一些具体的工作问题。课程日常管理工作是由教导处牵头负责管理的,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的安排与管理、教学管理、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评价等。

(二)课程管理制度

1、实施教研组制度。加强教研组建设,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围,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课程实施能力。

2、实施备课组制度。备课组是学校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基层核心机构,负责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组织工作,带领本组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和考法,共同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实施灵睿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5、完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各项保障制度。

(三)团队建设

    1、成立学校“灵悦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相关条例和办法,建立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指导课程的实施和推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先导,以课程实施为载体,以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抓手,努力挖掘校内师资资源,依托市新优质项目组资源、区教院资源、上师大附中资源等积极开展“基于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的校本研训模式;推进区级课题——“校本数字化研修平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打破校本研修的时空局限;整合思考“学校课程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协同推进,分层培养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含成熟型和特色型教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扎实、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灵慧教师”队伍。

(四)保障系统(物质、资源)

1、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课程信息化管理。发挥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研修平台” 、“校本资源库建设平台(试题库)”、“选课平台”等系统以及录播教室等硬件设备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尝试发挥学校无线系统来深入学校课程建设。

2、聘请专家顾问,指导教师及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学校课程资源和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为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资源支持和经费保障等。

    3、结合上海市教委课程计划,在周课时不突破前提下,主要在六、七、八三个年级开展限定选修、自主选修、校本社团课程等课程活动,通过长短课时、学期制课时等确保以上课程落到实处。

    4、保障资金投入,采购和改善各种教学设备,为课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西路292号 邮编:200232 总机:021-6456570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