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9-11-25

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8学年——2022学年)

 

第一部分:学校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前身为上海市龙华中学,于1965年建校。2005年6月起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徐汇区教育局委托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并更为现名,成为徐汇区一所公办初级中学,2013年6月结束承办模式。

  学校位于龙华西路292号,占地11646平方米,校舍面积为8777平方米。现有4个年级16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60多名教职员工。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在岗教师平均年龄约为41岁,其中中学高级教师占21.15%,中学一级教师占55.77%;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0%(其中研究生学历占5.77%,硕士学位占13.46%);曾荣获市区级以上荣誉教师30余人,现有校级以上骨干近20人。学生来源为就近入学地段生源。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三百多个,其中国家级十多项、市级一百来项、区级二百多项。学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教卫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首批新优质项目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徐汇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徐汇区绿色学校、徐汇区家庭教育示范校、徐汇区青春健康俱乐部徐汇区二星级学校少年宫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016年起成为徐汇滨江学区化办学主任单位学校。

 

   (二)办学优势与经验

1、学校管理模式架构清晰,管理机制较为完善,运行较为顺畅

学校秉承上师大附中“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架构了较为清晰的管理模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长室下设“校办、人事、教导处、学生处、总务处”中层岗位和“科研、团队、未保、信息”专职岗位,建立年级组、教研组为学校最基层行政管理组织,各管理岗位职责较为明确。在教育教学领域基本形成“常规管理-考核阶段性调研-反馈-整改”等工作机制。建立了教师队伍校本培训模式及人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基本形成教育教学校本研修机制和德育工作体系。重视教育科研先导和管理的信息化运行。

2、经过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办学特色基本架构取得初步成效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和传统优势的积淀,也是一所学校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体现经过《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5—2017学年)》实施学校初步架构了灵动教育 绿色校园”办学特色,提出了“正气、志气、才气、朝气”的灵气学生的培养目标;将课堂教学中让身体“动”起来、心眼“活”起来、脑子“转”起来的“三动”理念提炼为“灵睿课堂”的打造;梳理了系统性、适切性、体验性、主体性灵悦课程体系;提出了心中有学生中有能力、育中有智慧灵慧教师建设目标。初步探索灵气学生育人目标下的“灵睿课堂”打造“灵悦课程”建设“灵慧教师”锻造的策略和路径办学特色逐步凸显。

3、新优质项目和滨江学区办学项目为校的发展带来机遇

作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学校积极参与学与教的变革学校课程建设等市新优质集群发展项目,市级平台上得到专家指导以及同行的切磋和分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课程与课堂的变革,促进了学校内涵建设办学质量的提升。

市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作为滨江学区主任单位学校,带领学区内10所中小学校经过了第一轮实施,目前正启动学区化办学的2.0版本,提出了学区建设目标,结合学区内各校优质资源以及丰富的区域化教育资源,启动开展了学区四大建设项目——“追梦人”学区文化建设项目、“梦工场”学区课程建设项目、“造梦人”学区教师发展项目、“梦享家”学区家长指导项目。在学区化办学的领实施中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及综合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问题与不足的剖析

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积淀了持续发展的基础。但作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内涵建设、师生发展、办学质量、家长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随着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上海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项目的逐步启动和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冲击……。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学校后继发展的新方位,找准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理清学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1、德育文化方面

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整体构建德育工作框架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年级德育目标下的德育活动系列化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科德育渗透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课程化还有一定差距;德育活动有效性不够;家庭教育在家校合力育人中的作用发挥不凸显;德育特色还不够鲜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仍然无法充分满足。

2、课程教学方面

围绕育人目标以及中考新政下的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和系统架构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基础课程实施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以及学情研究等”力度不够、方法不多,使教学质量难以突破瓶颈而得以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开设在“适切性和丰富性等”方面仍然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模式在“基于思维品质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3、师资队伍方面

新时期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大局观念、敬业精神、担责进取”的师德建设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核心价值取向需进一步达成共识;围绕育人目标和中考新政下的育德能力、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在区域内有影响的各类骨干需加强培养;尤其是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对区域“两高目标、两全任务”的责任感,以正确的生源观和更高标准的质量观来积极应对市区教育综合改革。   

4、综合管理方面

基于“质量提升、绿色指标评价和中考评价改革等”的精细化管理机制需加强建设;以科研引领学校教育教学瓶颈的突破和适切发展方面应加强研究;学校管理制度和奖惩评价在充分调动各层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有待探索;学校场地的匮乏、部分硬件设施的落后和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制约着学校进一步发展。

 

第二部分:办学理念和目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本着徐汇教育优化适合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核心理念及学校在传承中发展的办学思想,学校秉承原有的“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二)育人目标

学校将育人目标定位如下:培养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灵气学生”。

 

   (三)办学目标

全面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围绕“育人目标”,办灵动教育,建绿色校园。

提出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和时间,重点推进学校灵睿课堂打造、灵悦课程建设、灵慧教师锻造和综合管理改革,力争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师生充分和谐发展的公办新优质初中”。

 

第三部分:实施内容和重点项目

三、党的建设

1、发展目标

抓好学校党建工作是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把握正确方向,深化改革攻坚,加强领导保障,提升发展质量”的工作定位,以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严格队伍管理,强化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重要任务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支部政治功能。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突出支部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推动支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支部组织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建和谐文明校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以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市级文明校园和市级依法治校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四有”好教师培育机制,推动 “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实践常态化。发挥党员干部、骨干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引领带动全校师生,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拓宽党建联建平台,开展好学区党建活动,凝聚多方资源,推动家校社合力育人。

3、主要措施

1)严格落实“三个”责任制。

推进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照党章和支部工作条例,履行支部职责。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做好党务公开,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落实“三重一大”“三会一课”制度,规范主题党日、党小组活动、支部手册、党员发展、党费收缴使用等日常管理,试行电子化档案。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机制。完善信息沟通、新闻发布和舆情处置会商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员干部和教职工严守的纪律底线,明确责任追究主体和清单。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廉洁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2)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指导推动教育工作。要提高党员和教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水平,把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完善中心组学习和调研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微党课活动,规范教职工学习内容和流程,加大先进事迹的学习宣传力度。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3)完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的教育管理机制。

在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内教育活动基础上,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试行党员“先锋指数”,完善党内民主评议和结对服务机制。抓好中层和专职干部的选拔任用,完善各级干部队伍培养机制,形成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管理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人才的培养和服务保障。鼓励青年教工成长,完善对青年、中年及以上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机制。

4)主导德育工作,抓好群团组织建设。

深化班级年级主体性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和完善分年级德育目标框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灵气学生”培养。坚持党建带团建,全面落实从严治团,关心支持共青团、少先队建设,搭建主题教育活动平台,以正能量团结凝聚青少年,增强身份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感。把牢政治性、构筑先进性、夯实群众性,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执行力,进一步夯实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做强做优工会实事项目,服务教职工身心健康。充分发挥老干部政治优势,全面做好关心服务离退休干部工作。抓好教育系统人民武装工作,深入推进学校国防安全教育。

5)推进“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项目和党建联建平台建设。

以创建市级文明校园为契机,巩固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区域化党建联建、学区化家校共建等,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凝聚多方资源,推动家校社合力育人。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严格落实“三个责任制”,规范“三会一课”等支部日常管理,发挥党小组作用,试行支部工作手册电子化;梳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落实五项规定动作,加强岗位风险防范管理;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和宣传管理机制。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支部亮牌、党员亮身份”要求,围绕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纪律建设。开设党员微型党课,完善结对服务,加强党员活动的过程性记录和评价。编辑支部和党员风采录,加大“党员在你身边”宣传力度。

——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完善中心组调研机制,群众意见收集反馈机制、规范教职工学习制度,丰富和创新师生学习活动,提高开展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学校“四有”好教师评选。

——做好支部规划的制定、1名预备党员考察和转正、中层和专职干部选拔任用、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才的选拔和服务保障等工作。

——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培育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志愿者团队。

2019学年

——不断完善“三个责任制”,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提升支部组织力和凝聚力。系统梳理党建制度,推进支部工作电子化档案。试行党员“先锋指数”。

——开展党建研究,加大“双培养”力度,积极吸纳优秀骨干教师入党,党员中市区校级骨干比例超过50%,岗位上群众好评率平均达到85%,“五带头”成效显著。

——根据上级要求做好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积极争创区级先进基层党支部。

——推进师生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明确底线,加大师生中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牵头编辑校本“师生风采录”,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拓宽志愿者服务渠道,建立师生和家长志愿服务机制,初步形成育人合力。

2020学年

——加强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三个责任制”和校本党建制度体系。完善党员“先锋指数”。

——党员中市区校级骨干比例超过60%,在本职岗位上赢得群众好评率平均达到85%以上。党员和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灵气学生”培养相结合的校本德育活动体系。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工会换届。少先队工作有特色。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班子民主测评满意率、师德满意率、社区满意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积极创建市文明校园。

2021学年

——开展党建研究,支部规范化标准化有成效,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力和领导力有提升。

——形成党员先锋机制,党员中市区校级骨干比例超过65%,岗位上群众好评率平均达到88%以上。党员和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积极培育和推荐师生各类先进典型,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

——做好后备干部、中层专职干部的考察和选拔任用。

——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的桥梁纽带作用。

——志愿者工作有成效、有特色。

2022学年

——支部规范化标准化成效明显,党员主体性意识和先锋能力增强,形成一定党建特色。

——党员中市区校级骨干比例超过70%,在本职岗位上赢得群众好评率平均达到90%。党员和群众对支部工作的满意度达92%以上。

——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创建市文明校园。

 

四、德育与文化

1、发展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育德主阵地在课堂,深入挖掘学科资源;坚持育德主形式是实践体验,进一步完善年级育人目标下的德育活动序列化体系,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提高德育实践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培养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灵气学生”。

2、重要任务

建立健全班级、年级、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班风、学风、校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年级育人目标系列化框架基础上,编制《德育课程指南》,逐步完善四个年级的德育活动主题和德育活动内容体系。深入挖掘学科资源,增强学科德育的实效性。对接中考评价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并建立学生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的“学分制”。加强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卫生健康的教育。加强校园和班级、年级的德育文化建设。拓展渠道,增进家校社合作,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3、主要措施

1)结合市级依法治校创建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全校教师参与的安全执勤制度,规范学生行规,加强校园安全。建立预备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及培育机制,加强研究,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建立预备开放、初二调研的管理机制,形成常态化,加强特定年级和班级管理。推行各年级德育资源库积累及交流制度。

2)完善班级年级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明确学校分年级德育目标--预备年级:诚信  有正气;初一年级:友善  显朝气;初二年级:敬业  怀才气;初三年级:爱国 存志气。在年级育人目标序列化框架基础上,编制《德育课程指南》,完善四个年级德育活动主题和德育活动内容,结合龙华地域资源、重大节日、传统节庆、学雷锋活动、学生社会考察等开展学生主体性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形成校本化德育特色。

3)深入挖掘学科资源,加强学科德育。加强学科德育研究,借助各类平台,展示学科德育成果,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4)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运用《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并建立学生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分制”及志愿者培训机制。

5)加强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卫生健康的教育。结合城市少年宫、心理咨询室、青春健康俱乐部等场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开展丰富适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6)加强德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场所、墙壁、楼道的环境布置,开展楼道文化建设,“温馨教室”建设,营造育人氛围;创新校园“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五节活动形式,组织好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推动活动文化建设。通过“温馨班集体”争创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7)深化家校社合力育人机制。推进家委会建设,提升家长参与度,充分发挥作用。多途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长成为新时期智慧型家长。推进“梦享家”学区家长指导项目,培育“小繁星”家校公益社团,编撰《滨江学区家庭教育指南》,结合滨江地域优势,开展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校社合力育人实效。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开展全员执勤工作,促进各方面的管理到位。

——初步编写《滨江学区家庭教育指南》,推进“梦享家”家庭教育模块建设。

——根据各年级的学生德育分层培养目标,开展主体性德育活动,逐步完善德育活动主题和内容。推行各年级德育资源库积累及交流制度,做好德育课程指南编写的材料整理及汇总工作。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整合学校德育重点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实践活动。

——完善青春健康俱乐部、心理健康咨询室及功能室,发挥其功能。

——开展校班主任培训、做好校级班主任骨干及带头人评选、优秀班主任评选等工作,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引领作用。

——开展区德育“百题”课题研究。

——深化校园五节文化内涵,丰富“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内容,分年级、分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主体性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庆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魅力。

——深入开展家委会建设,加强与社区学校的合作,开展家长学校等工作。加强与社区、家长的互动合作,共同研究学校发展及教育问题。每学期举办家长学校,推广优秀育人经验,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家长的育人技巧及策略。定期召开校家委会,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成立“小繁星”公益社团,利用龙华资源,开展“小繁星”公益社团展示活动。

2019学年

——尝试编制学校育人目标下的“年级育人目标、德育主题、德育活动”等的系列化德育课程指南。

——整合龙华社区和学校资源,组织亲子实践活动,促进家校社联系,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完善并深化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合作模式。

——完善《滨江学区家庭教育指南》。

——通过论坛等形式进行“梦享家”家庭教育模块建设交流或展示活动。

——试行学生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分制”。

——做好“育人奖”评选工作,发挥优秀班主任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并完善青春健康俱乐部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功能。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迎接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的复评工作,争创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加强滨江学区班主任互动学习,拓展德育思路与方法,推广良好做法及经验,提升整体班主任的育人技巧及专业化发展。

2020学年

——家长学校建设有成效,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合作模式,三方教育合力发挥显著。争创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注重学科渗透,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相关环节。

——完成编制《滨江学区家庭教育指南》。

——继续编制学校育人目标下的“年级育人目标、德育主题、德育活动”等的系列化德育课程指南。

——结合龙华地域资源、中国传统节日等开展主题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体性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自主、充分、全面发展。

——对照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学生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分制”。

——“小繁星”公益社团争创区级优秀志愿团队。

——德育队伍的育德意识及育德能力提升,获评区级优秀班主任。

2021学年

——完善学校育人目标下的“年级育人目标、德育主题、德育活动”等的系列化德育课程指南。

——利用仪式、重大活动等开展专题式德育教育。

——德育特色鲜明,参加区层面交流。

——争创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做好“育人奖”评选工作,发挥优秀班主任引领示范作用。

——“小繁星公益社团争创上海市优秀志愿团队。

——家校社教育合力突出,继续争创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2022学年

—— 完成编制学校育人目标下的“年级育人目标、德育主题、德育活动”等的系列化德育课程指南,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德育特色鲜明,参加市级层面交流展示。

——争创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家校社教育合力突出,评为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五、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建设

    1、发展目标

贯彻市区教育综合改革举措,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国家课程全面实施;结合市级依法治校创建,严格执行市教委课程计划,科学规范开设校(区)本课程,建设“灵悦课程”,满足学生充分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享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2、重要任务

    开齐开足课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市新优质项目学校集群发展——学校课程建设”项目实施为载体,推进“灵悦课程”建设。围绕中考改革新政修订学校课程规划,完善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绿色指标评价为纽带的适合学生充分发展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等三类课程的内涵建设和管理,提升基础型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凸显具有“适切性”、“体验性”和“丰富性”的课程特色,促进学生充分、个性发展。

3、主要措施

1)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2)对接中考改革,深化拓展灵悦课程建设。

① 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学科课程标准”研修工作,研读教材,开展单元统整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和中考改革,编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各学科各年段校本分层练习册生命科学、地理综合案例教学为突破口,进行课程整合研究等等。

② 完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努力在每一个模块内创建一门或以上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的外延,以探究为导向,建设与地域资源相整合的特色课程;丰富课程的模块,建立“创客”模块课程;落实探究型课程要求,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 开展随班就读课程研究。

④ 修订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适应的学校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

⑤ 加强课程实施和管理。依托学校数字化研修、安脉系统、学区综合管理等信息平台上的功能,推进课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3)依托学区化建设,结合教师个性特长与专业优势,突破学科界限,建设教师合作化平台,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沉淀优秀校本课程。

   4)加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和中考评价改革,探索分年级实施策略。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围绕中考改革新政,修订学校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

——迎接中考改革元年,结合课程改革,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课程标准》的研修工作,有效推进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的分年级实施,准备编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各学科各年段校本分层练习册,积极应对中考评价改革。

——围绕育人目标,结合中考评价改革,继续梳理以“七大模块”(语言与素养、数学与逻辑、科技与生活、社会与文化、艺术与情操、身心与健康、个性与德性)为核心的“灵悦课程”体系。

——加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和中考评价改革,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探索研究。开展探究类型课程交流活动。

——加强拓展课的管理,制订星级拓展课评选制度。初步形成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适应的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利用滨江学区内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以学区共建课程为平台开发《未来梦工创新课程等特色课程

——推进市动漫创新实验室的完善工作,完成区管乐创新实验室建设工作。

2019学年

——围绕中考改革新政,完善学校课程规划与课程体系。

——以中考改革为指导,结合课程改革,继续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课程标准》的研修工作,有效推进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的分年级实施,着手编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各学科各年段校本分层练习册,积极应对中考评价改革。

——探索对接中考评价改革的基础型课程的评价机制。

——对接中考改革,进行生命科学、地理综合案例课程整合前期准备研究。

——继续开发学区《未来梦工创新课程等课程,着力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围绕育人目标,结合中考评价改革,继续以“七大模块”(语言与素养、数学与逻辑、科技与生活、社会与文化、艺术与情操、身心与健康、个性与德性)为核心,不断开发“灵悦课程”。每一个模块课程内创建一门特色课程。

——依托信息平台,加强拓展课的管理,开展星级拓展课评选活动。

——推进市动漫创新实验室、区管乐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建设。

2020学年

——以中考改革为指导,结合课程改革,在《学科课程标准》研修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机制,继续编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各学科各年段校本分层练习册,积极应对中考评价改革。

——进行生命科学、地理综合案例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加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适应的评价方案为抓手,形成适应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校级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

——建立以“未来梦工场”为龙头的“创客”模块课程。

——开展市动漫创新实验室、区管乐创新实验室配套教材的建设工作。

2021学年

——根据中考改革的各项政策细化出台,完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机制,积极应对中考评价改革。初步完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各学科各年段校本分层练习册。

——完善以生命科学、地理综合案例教学为突破口的课程整合教学。

——完善以“未来梦工场”为龙头的“创客”模块课程。

——加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适应的评价方案为抓手,完善适应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校级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

——推进市动漫创新实验室、区管乐创新实验室配套教材的建设工作。

2022学年

——基本形成适应中考评价改革的课程校本化实施机制。

——进一步完善课程管理,凸显学校课程特色,形成富有价值的校本特色课程群,促进师生充分发展、个性发展。

——形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各学科各年段校本分层练习册。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动漫创新实验室、区管乐创新实验室配套教材。

——参与各项竞赛,能获得较好的竞赛成绩等。

 

(二)有效教学

    1、发展目标

    整合推进“灵睿课堂”建设;深化校本教研,加强教研组与备课组内涵建设;根据中考改革要求,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学生学业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2、重要任务

    继续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形成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校本化模式,向管理要质量;以“灵睿课堂”为抓手,开展基于思维品质、学科德育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的高效课堂建设。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加强教研、备课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灵慧教师专业成长。

    3、主要措施

   1)适应“中考评价改革”,整合推进“灵睿课堂”打造,开展基于思维品质、学科德育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的高效课堂建设。

    ①开展基于学情、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和学科素养等研究,结合“绿色指标评价”数据研究分析,寻找学科教学突破点,构建各学科分年级螺旋式提升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策略(模式)体系。

    ②以“市新优质项目学校集群发展——学与教的变革”项目实施为抓手,进一步探索“学与教”课堂教学变革策略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③以“学区化建设——学科工作坊”为平台,加强跨校学科研修,整合推进“灵睿课堂”建设。

  2)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和教研组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①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规范,有效落实“教学五环节”,从管理制度和机制上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和有效实施。

    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教研组内涵建设,为特色教研组的形成奠定基础。

   3)开展“绿色指标评价”和“中考评价改革”专题研究,积极寻找提升质量的绿色高效的策略方法及有效应对中考改革的路径与举措。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夯实教学五环节,完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的教学常规。

——基于学情(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学习基础)和中考改革,开展论坛、研究课等活动,积累有效课堂教学课例。

——对接中考改革,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课程标准》研修工作,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和策略。特别是要强化实验教学、英语听说教学、地理与生命科学整合教学等教学实践,研究有效课堂教学课例(策略)。

——开展基于学情和中考评价改革的校本资源库建设。

——开展各年级的调研和指导工作,以开放日和专项研讨等为载体,开展学生学习基础素养和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做好2018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工作。

    2019学年

——继续完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规范,深化、细化各种调研活动:常规调研、专项调研等。

——对接中考改革,以教研组为单位,继续开展《学科课程标准》研修工作,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英语听说教学、地理生命科学整合教学等教学实践,逐步积累有效课堂教学课例(策略)。

——夯实教学五环节,结合2020年青年教师“荣昶骏马奖” 、中老年教师“荣昶耕耘奖”,开展主题性课堂教学竞赛,突破学科教学难点,争取我校在区“荣昶骏马奖”获奖中实现“零”的突破。

——继续开展基于学情和中考评价改革的校本资源库建设

——以学生学习基础素养培养为抓手,完善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的规范与指导,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对接市、区平台,建立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数字化档案。

——做好2018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结果的分析工作,评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找出学业质量稳定提升的增长点及改进措施。

    2020学年

——修改、完善“绿色指标”指引基于过程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学生问卷座谈制度听课评课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学习质量电子档案制度学科教研组评比制度等。

——完善基于学情和中考评价改革的校本资源库建设:试卷、练习、教案等。

——夯实教学五环节,在教研组(备课组)联合备课的基础上,以论坛、研究课等形式,开展优秀教案展示交流活动。

——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学生总体学业质量在优良水平上的总人数比例达到区的平均值。

2021学年

——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成效,一些教研组彰显特色。

——完善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接中考评价改革要求。

——夯实教学五环节,开展学生优秀作业和批改展示活动。

——开展徐汇区教育系统2022年青年教师“荣昶骏马奖”、中老年教师“荣昶耕耘奖”学校入围赛评选工作,引导教师聚焦核心素养,体现课改精神,关注课堂教学。

——保持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学生总体学业质量在优良水平上的总人数比例达到区的平均值。

2022学年

——夯实教学五环节,开展如何夯实教学五环节的教师优秀教学案(课)例征集活动。

——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提升,内涵有发展,有一定特色。

——应对中考改革形成学校教学成果,编辑教学案(课)例、论文集等,在学区以上层面进行交流。

——学生学业质量有明显提升:大多数学科测试的合格率不低于市级要求;在沪参加中考毕业生升入市重点、区重点和普通高中的比率有提升等。

 

六、师资与队伍

1、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对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扎实、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灵慧教师队伍。

2、重要任务

围绕育人目标,结合教育综合改革,形成良好的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学习型、发展性团队。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分类别分重点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成熟教师,将成熟教师发展成骨干教师,让骨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激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积极钻研,大胆创新,争做骨干,争创先进。

3、主要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

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时俱进加强师德规范要求。

②梳理落实岗位职责,营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氛围,树立正确的岗位观、学生观、质量观。

③签订师德承诺书,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考核与绩效考核、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教师资格注册等相结合。

④通过评先评优和表彰宣传等途径,激励大家争做新时代“四有”教师,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⑤结合校本培训师德素养类课程,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2)完善师能建设机制,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①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教师培训规划,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②搭建多种形式的培训平台,达成教研、科研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及线上线下研修的有机融合,完善“基于实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的“十六字”研修模式。

③指导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资源和平台,促成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④建立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和保障机制,完善骨干考核等评价机制,培养出一支校内外有影响的骨干教师队伍。

⑤完善包括“三奖”在内的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制度;鼓励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技能评比等。

⑥借助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滨江学区共建契机,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开展各级联动和交流,开拓教师教育视野,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装备应用能力,强化实验/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

⑧加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组室研修和组室文化成为老师成长摇篮。

3)健全队伍管理机制。

①健全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全员岗位职责,对照职责进行考核。

②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和待遇保障机制。

③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形成多元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开展校师德素养课程《争做龙华“风尚教师”》,首届校风尚教师评选表彰。

——35岁以下青年教师校级培训,开展板书比赛、主题演讲等教学基本功大赛。

——在教职工中开展“爱岗 敬业 诚信 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演讲比赛。

——完成教师2017-2019年三年发展规划的梳理,指导教师针对规划进行年度总结、自评和调整,各部门帮助、指导教师达成个人发展规划目标。

——2016—2017学年校骨干教师届满考评,2018—2019学年校骨干教师申报、评选。

——开展校级和学区带教,开展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工作。

——通过滨江学区教育教学工作坊形式,邀请专家,深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高级教师比例达到20%,中级教师比例达到55%。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自查、迎检工作。

2019学年

——局骨干教师考评,激励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申报2019—2020学年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2018—2019学年校骨干教师交流研讨,中期考评。

——区“三奖”评比人选推选。

——完善各类培训机制,搭建各级各类学习历练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制定成熟期教师发展型培养策略。

——梳理“十三五”培训教师学分完成情况。

2020学年

——完成“十三五”培训结业工作,制定“十四五”校本培训计划。

——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充分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校本实施机制。

——2018—2019学年校骨干教师届满考评,2020—2021学年校骨干教师申报、评选。

——对教师发展三年规划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总结;着手制定新一轮教师发展三年规划。

——学校大部分教师集中教师资格注册(第二轮)。

2021学年

——开展“十四五”教师培训,健全校本培训机制。

——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应用软件、网络资源优化教育教学实效的能力。

——2020—2021学年校骨干教师交流研讨,中期考评。

——区“三奖”评比人选推选。

——争取高级教师比例稳定在20%以上且学科均衡,硕士研究生(含学历学位)比例达15%。

2022学年

——“十四五”校本培训实验体验类课程申报和开展。

——2020—2021学年校骨干教师届满考评,2022—2023学年校骨干教师申报、评选。

——健全师德师能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师能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争取高、中、初职称比达到20%:60%:20%。

 

七、学校教育科研

    1、发展目标

加强科研引领。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分级分类全面开展教科研活动,完善学校教科研机制。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

    2、重要任务

紧紧围绕学校“灵动教育、绿色校园”办学特色,结合中考改革,形成“科研、教研、培训、实践”为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教师开展应用性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及研究的能力水平。

    3、主要措施

1)以市区“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使教师真正做到教中有能力、育中有智慧。

2)梳理并完善教科研工作机制。加强课题管理,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等过程性工作。

(3)重视常规教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运用“市新优质项目学校集群发展”及“学区化建设”的资源,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教科研活动,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针对学校发展问题开展校本化课题研究。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破解难题,提高我校教育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培养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理论素养好的教科研队伍。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修改、完善教科研申报、实施、中期推进、结题、评价制度。

——开展学校核心课题《“灵动教育”办学特色与实施策略之研究》,推进子课题研究与实践,做好研究过程的管理与研究资料的积累。

——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徐汇区2019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

——组织开展“十三五”校本培训工作,完成4学分师德与素养类校本研修任务(含育德能力提升培训1分)、2学分实践体验类校本研修任务(含实验实践能力提升培训0.5学分)。

2019学年

——继续开展学校核心课题《“灵动教育”办学特色与实施策略之研究》,进一步提炼并完善“灵动教育”办学特色,架构起“灵动教育”办学特色实施的策略模式。

——开展学校第十届学术节活动。

——组织我校申报成功的徐汇区2019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完成开题工作,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组织开展“十三五”校本培训工作,完成2学分师德与素养类校本研修任务、1学分实践体验类校本研修任务。

2020学年

——学校核心课题《“灵动教育”办学特色与实施策略之研究》完成结题工作。启动并完成课程成果集的编撰工作。

——组织我校的徐汇区2019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展中期推进工作。

——做好“十三五”校本研修工作的总结,继续推动校本研修工作深入开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订新一轮“十四五”校本研修规划。

2021学年

——开展学校第十一届学术节活动。

——结合中考改革和学校内涵建设,开展新的学校核心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组织我校的徐汇区2019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完成结题工作,继续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徐汇区2021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

——组织开展“十四五”校本培训工作,完成3学分实践体验类校本研修任务。

——开展校本研修课程成为“区共享课程”的建设工作。

2022学年

——组织我校申报成功的徐汇区2021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完成开题工作,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推进校级核心课题的研究工作。

——组织开展“十四五”校本培训工作,完成3学分师德与素养类校本研修任务、3学分实践体验类校本研修任务。

——至少有一门学校建设并使用的校本研修课程成为“区域共享课程”。

——形成有区域推广价值的学校改革与发展成果集:案(课)例、论文等。

 

八、后勤与安全

    1、发展目标

 贯彻教育综合改革精神,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建设安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施,提升环境文化的品味,以优良的环境陶冶人、塑造人,使学校成为培养“灵气学生”的摇篮。

    2、重要任务

在保障校园安全、完善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根据育人目标,结合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实现校园环境文化品味的逐年提升。加强后勤人员学习培训,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经费和财产管理,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

    3、主要措施

1)加强学校经费和财产管理。按照育人理念和办学目标,有计划做好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工作。

①严格执行上级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科学编制学校经费预算,按年度预算合理使用经费;严格规范收费行为。

②加强财物管理,严格物品申购、申领、使用、报废流程,明确财物保管及使用的责任。提高财物的使用效益。

③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等专用教室的管理和信息化等设备的维护,提高其使用效率。

④围绕学校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对接上级部门规划,统筹兼顾,做好硬件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工作。

2)不断完善学校人防、技防等安全措施,保障学校人员、物资安全。

①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工作,健全安全机制及相关管理制度。

②定期梳理安全预防应急预案,技防、物防和人防措施落实并运行正常。

③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练工作。落实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确保师生用餐和饮水卫生。

3)提升学校环境的文化品味和育人功能。

4)加强后勤人员的学习培训,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认真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

——逐层签署学年安全责任协议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为学校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放心食堂”的检查评选。继续保障好餐饮、饮水卫生安全。完善、维护技防系统,确保安全运行。加强人防体系管理,保障师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

——完成“悦读吧”、安全体验教室、区管乐创新实验室建设。完善市动漫创新实验室建设更新电子屏、办公桌椅等,营造良好校园育人环境。

——开展学校财产清查工作,进一步完善财产管理各个环节,形成制度化、常规化。

——预算申请更新户外体育器材。

——随着生源高峰期到来,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建设部分教室普通教室

——完成校车更新工作。

2019学年

——认真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

——逐层签署学年度安全责任协议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为学校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楼道,更新宣传栏背板等设施。

——为中考改革配套,申请教育局建设“英语听说教室”。

——生科实验室更新实验桌等设施

——编制预算申请更新教学多媒体设备,申请场地维修,铺设沥青,为球类综合馆建设期间预先准备学生活动场地;预算购置安装访客电子登记系统,为人防提供先进的技防支持。

——加强后勤人员培训,为教育教学等学校工作提供优良服务。

——梳理完善安全预防、应急预案,开展安全自查,进一步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体系。

2020学年

——认真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

——逐层签署学年度安全责任协议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为学校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为中考改革配套,申请教育局建设标准化物理实验室和标准化化学实验室各一个。

——安装楼道公共空间信息化学习、展示互动屏。

——定期做好安全检查和整改。

——做好节能降耗、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为各办公室安装分户电表。拟将节能降耗、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执行情况列为文明组室评选的综合条件之一。

——球类馆设计阶段,争取教育局新增、新建设备设施,力求解决长期困扰的水患问题。

    2021学年

——认真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

——逐层签署学年度安全责任协议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为学校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计划启动球类综合馆建设工作。

——申请教育局提供配套的场馆设施,以便充分发挥其功能;申请教育局为综合馆引入现代化的车库管理系统和人防、技防体系,使之既能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又能为将来共享停车资源提供安全高效合理的管理系统,有效保障学校安全并减轻学校安保压力。

——结合球类馆建设,申请教育局改造学校运动场地设计规划学校东边场地,将其改造成休闲、展示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绿化地带,使学校继续保持“上海市花园单位”称号。

——重要专用教室等场所购置安装远程报警的烟火报警系统。

2022学年

——认真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

——逐层签署学年度安全责任协议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为学校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预算申请教学楼大修,重新铺地砖、墙砖,粉刷,更新课桌椅、视频监控设备、厨房设备。

——研究调整图书馆布局,拟建设“电子阅览室”,将南楼部分空间改造为开放式的学习、展示场所。

——大操场、东院绿化改造,球类综合馆内科艺体专业教学空间建设。

——改造领操台及其LED电子屏。

 

九、重点实验与发展项目

信息化

 1、发展目标

围绕教育综合改革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挥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功能,打造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从而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2、重要任务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以及安全检查和整改;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化平台,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以及师生信息资源库;进一步拓展校园网功能开发,加大学校对外宣传的力度;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障硬件正常运行;加强校园信息互动平台建设,定期更新时事内容、校班新闻,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及技能的培训;对接上级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建设;积极配合滨江学区,加强滨江学区公众号平台以及学区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

3、主要措施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

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逐步优化校园信息化环境。 

2)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规

范的信息化规章制度。 

3)加强学校现有按脉系统、数字化研修平台、教师多媒体设备等的维护更新,确保教育教学有效开展。

4)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自评、整改。

5)加强校园网建设,完善学校主页栏目建设,充分利用网站后台管理,及时发布、

更新学校各类信息。加强管理,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同时,拟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个人网页的链接(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的学科网站)。 

6)积极开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加强对人工智能背

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新信息化学习环境。   

7)拟创建学校公众号。定期丰富学区公众号信息、积极建设学区信息化共享平台,

积极开展学校活动的宣传。

8)对接上级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系统”的建设,拓展信息化平台功能。

9)有计划落实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报废更新,保障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4、各学年重点推进计划

2018学年

——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使信息化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开展信息化安全培训、安全自查及整改工作

——与软件公司合作,加强校本资源库的建设。

——完善校园网功能,改进栏目设置、改进首页编排;定期更新各栏目信息。 

——结合中考改革,加强选课平台建设。

——与相关部门合作,提高教职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的竞赛。

——信息化设备的定期更换、报废。

——拟创建学校公众号。

——定期丰富学区公众号信息,并积极开展学校活动的宣传。

2019学年

——进一步优化信息化硬件设施,优化校园信息化育人环境。

——建设校园网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开辟校园网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完善校本资源库建设,搭建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网络教研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共建、共享、开放的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

——加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对接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建设。

——完善录播教室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保障教学研究。

——信息化设备的定期更换、报废。 

——建设滨江学区信息化共享平台。

2020学年

——对接上级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展学校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化培训。

——尝试在校园网开辟有特长学生个人主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普及应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增加交互式设备,优化校园信息化环境,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加强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改科研提供条件。

——信息化设备的定期更换、报废。

2021学年

——持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应用软件、网络资源优化教育教学实效的能力。

——持续完善制度,开展信息安全培训、安全自查和整改工作。

——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推进滨江学区共享平台建设。

——信息化设备的定期更换、报废。

2022学年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教师应用软件、网络资源优化教育教学实效的能力。

——推进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完善滨江学区共享平台建设。

——信息化设备的定期更换、报废。

——进一步推进校园智能化、网站多元化的建设。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和制度

  十、思想保障

    ——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规划内容,对教职工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职工们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十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具体领导规划的全程管理和实施,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年级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确保规划按时、按要求落实。

  

 十二、管理保障

1、机制保障

——结合规划实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行政、党支部、工会和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应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规划任务,确保规划层级落实、逐年推进。

2、经费保障

——学校调整经费使用结构和比例,争取更多经费投入,使规划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素质教育活动、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和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确保规划实施。

 

 

 

 

 

 

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

2018年11月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西路292号 邮编:200232 总机:021-6456570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61号